原住民知識生產與研究倫理:簡介國際民族生物學會

Publish Date | 2025/02/22 21:03

林益仁|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

國際民族生物學會(ISE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)在1988年於巴西貝倫 (Belém)舉辦第一屆會議,創始者英國牛津大學教授Darrel Posey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原住民、社區代表以及相關的學者、組織工作者,共同研議如何透過原住民與社區居民的在地生態知識,來管理自然資源,進而制訂出一套緩和地球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消失的共同策略。大會將所有與會者的討論精髓文字化,即為「貝倫宣言」(Declaration of Belém)。此份宣言強調原住民傳統資源權,並強調原住民傳統知識的保存與使用跟其知識生產者之不可分割性。


ISE致力於瞭解人類社會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,也為了未來世代的子孫而努力推廣人類與環境間的和諧關係。ISE肯定原住民、傳統社會與在地社群都對於生物、文化、語言多樣性的保育,扮演極重要的角色。ISE有自己的章程,並由一批無給薪的理事會成員所領導,其工作包含:在跨領域/文化的脈絡下,推動適用於全球尺度的學術研究、政策發展、教育,期能成為觀念引領的組織,創造並分享生物—文化多樣性的概念及操作,並嘗試提供因應全球暖化的人類社會適應性策略。


近年來,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在國際間越來越受到重視,主要是自然保育思潮的興起,以及原住民生態知識在生物科技搜尋原料與用途上,顯現出它的有效性的緣故。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探究成為炙手可熱的議題,由於知識取得的手段不一,這種趨勢隨後更引發了原住民族的不滿與抗議,甚至稱之為生物知識的「海盜」。這個爭論與對立在ISE也曾上演過,該學會於2006年通過高標準的「研究倫理守則」(Code of Ethics),強制要求所有學會成員遵守(請見 http://ise.arts.ubc.ca)。在台灣,這股潮流也因為2000年陳水扁總統的「新夥伴關係」原住民政策而加溫。各類計劃如原住民傳統領域、以及原住民生物誌的調查,都涉及到深層的原住民傳統知識,而這些由官方推動的計畫也引起程度不一的疑慮與權利考量。尤其是原住民部落也發出到底是誰的知識?誰有權利來擁有與利用這些知識的質疑?等問題,值得深思。

歷期視界